“以地養老”模式在農村推行,能否破解養老困境?你認為可行嗎
隨著人口老齡化,特別是在農村地區,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為2.64億,并將在未來十年迅速增加到3億和4億,這使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深化不可避免。就目前而言,農村地區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超過23%,甚至更高,所以老齡化問題不能也不會被避免。
為什么農民不太可能退休?在現實中,形成農村養老金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兩個。首先,沒有錢用于退休。在中國,2009年實行了新的農村保險制度,給農村居民提供了支付養老金的途徑,但這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養老金問題。目前,農民的養老金太低,每人每月只有100多元,比大多數城市居民高10倍以上,根據一位專家的換算,比城市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高22倍。除此之外,農村居民儲蓄較少,大多數農村老人根本沒有儲蓄。為了在城市里安家落戶,扎下根來,專家建議調動六個錢包來買房子,農民應該把棺材錢拿出來,作為在城市里買房子的首付款。由于農民三代同堂,農民沒有退休金,子女也沒有多余的錢來贍養父母的晚年。
第二,沒有人給他們養老。2021年,流向中國城市的農民工群體將達到2.9億,他們都是18至60歲的優質人力資源,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。由于這種遷移,有無數的老人獨自生活在農村,沒有子女常年照顧他們,只靠自己養老。一些60歲和70歲的老人既要照顧自己,又要照顧父母,這與城市里的退休老人有很大不同。養兒防老的傳統做法正逐漸遠離農村,導致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匱乏。什么是"陸地上的老齡化"?面對農村地區的這種困難局面,許多地區正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,"土地養老"正在被引入,并得到專家的大力提倡。那么什么是"陸地上的老齡化"?民政部對"土地上的老齡化"有這樣的回答。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采取"依法公平征收、節約集約使用、有償自愿退出"的原則,在部分地區允許農村老年人將宅基地、農房和承包地交還集體,換取養老服務。上海松江模式"允許農村老人依法自愿轉讓土地經營權或有償退出承包地,并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,從而達到以土地養老的目的。
首先,他們必須從房屋用地或農業用地中撤出,以便退休。然后,根據宅基地和耕地的'三權分立',他們可以解除管理權,轉讓房屋和宅基地,獲得退休后的經濟補償。近年來,"落地養老"的新模式在山東省沂松縣進行了試點。在這種模式下,住在幸福院的老人將宅基地和口糧田提供給村集體,再由村合作社經營,優先讓幸福院繼續經營,收益則交給幸福院。老人可以免費入住該院,不收取食宿費用。有三個問題是難以解決的。養老地產"當然似乎是解決老年人的食物和住房問題的辦法,但它真的可行嗎?有三個主要問題可能難以解決。首先,無地農民怎么辦?目前,并不是所有的農村人都有可耕地,有些人被征用,有些人沒有土地,有些人被分給了子女。那么,這些老人在晚年將吃什么呢?因此,在適用性方面出現了問題,而這正是公平性爭論產生的地方。
第二,耕地的使用權問題很多地方要求老人退出宅基地或農田和建筑,以換取養老服務,這些建設用地和農田都歸村集體所有。土地集中在村集體,導致家庭承包制完全崩潰,農民沒有土地,他們是否是農民,需要多少新的工作來做,都是問題。同時,當老人的子女變老時,村里的社區會不會為他們的養老買單?同時,如果沒有人花錢管理這些房屋和耕地,村集體就沒有錢管理農村老人的養老金,導致養老金以土地的形式死亡。第三,老年人的接受度以土地為基礎的養老金'只滿足了老人的吃喝問題,并沒有增加老人的收入,使老人難以自主。那么,這些老年人是想去幸福院還是養老院?從老人的角度來看,他們即使行動不便也不愿意去養老院的主要原因是,這不僅違背了傳統的農村養老模式,而且養老院的服務確實不足。山東省沂松縣的一個試點項目報告說,張桂梅的三個女兒都已經結婚,只有她的兒子張金忠一直在身邊。我總是擔心母親一個人在家里能不能吃好,因為我不在家工作。自從去年我母親搬進幸福家園后,我感到更加安全。他的母親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,他的兒子被禁足了!這可能是真的,但當然也沒有辦法了。在經濟社會中,一切以"錢"為基礎,兒子要謀生,要養家,自然不能把自己的養老金交給父母。解決農村養老問題的辦法只有兩個:從短期看,大幅提高農民的養老金;從長期看,改善農村經濟,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,讓他們在農村致富。